js66883金沙【重庆】有限公司

js66883金沙 / 规划信息

濮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时间:2018-08-30 来源: 点击量:

目 录

序 言1

第一篇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1

第一章发展基础1

第二章 发展环境6

第三章发展蓝图8

第二篇培育创新发展新动力14

第一章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14

第二章提升区域创新能力27

第三章形成科学发展新体制30

第三篇构建协调发展新格局33

第一章推进城乡协调发展33

第二章强化基础设施建设42

第三章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48

第四篇建设生态宜居新家园51

第一章强化环境污染防治51

第二章促进资源节约循环利用54

第三章加快生态系统建设56

第五篇拓展开放合作新空间58

第一章持续推进开放招商59

第二章扩大对外贸易60

第三章拓展区域合作61

第六篇塑造和谐社会新典范63

第一章率先打赢脱贫攻坚战63

第二章全面发展社会事业64

第三章大力加强社会治理71

第七篇全面加强纲要实施保障73

第一章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73

第二章强化要素保障74

第三章调动各方面积极性75




序 言

“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是河南基本形成现代化建设大格局、让中原更加出彩的关键时期,也是濮阳经济技术开发区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实现转型发展的重要阶段。在国内外发展环境深刻变化的背景下,特制定《濮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本规划纲要是今后五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设蓝图和全区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

第一篇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一章发展基础

“十二五”期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濮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深入实施“4321”发展战略,坚持“两着力、三联动、四突破、一赶超”的“2341”工作思路,攻坚克难,开拓创新,实现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

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十二五”期间,濮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社会发展势头强劲,主要指标位居濮阳市各县区前列,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2015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87.46亿元,较2010年增加37.74亿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速达到11.97%;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6022元,是“十一五”末的2倍,年均增速达到14.75%;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7.07亿元,是“十一五”末的2.4倍,年均增长19.4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8.97亿元,是“十一五”末的2.6倍,年均增长21.2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2.64亿元,是“十一五”末的3.6倍,年均增长27.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7221元、10065元,比“十一五”末分别净增10569元、4802元,年均增长达到10.26%和13.82%,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十二五”期间,濮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抢抓发展机遇,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升级,2015年底全区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16.1:53.9:30.0,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发展保持强劲势头,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37.45亿元,“十二五”时期年均增速达到18.17%。产业产品层次持续提升,化工新材料产业获得突破性发展,惠成电子、迈奇化学、沃森超高、班德路化学等企业一批高端产品市场竞争力稳步提升,迈奇化学、惠成电子挂牌上市。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亿丰时代广场一期、二期建成投入运营,路港国际综合物流园等项目加快建设,物流、文化旅游、商贸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农业发展亮点频现,2015年全区粮食总产量达到10.16万吨,连续8年实现增产,成功创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龙乡花卉市场成为豫北地区最大花卉交易批发中心,惠众丝瓜农民专业合作社被评为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

发展载体不断完善。产业集聚区载体功能不断完善,承载带动能力持续提升,连续两年入围全省一星级产业集聚区。“十二五”期间,累计投入财政资金约11.5亿,新改建道路27公里,铺设污雨水管网60余公里,并对16条主次干道进行了高标准绿化提升,积极配套建设雨水、污水、通信、电力、供气、供热等管道管网。截止2015年底,集聚区入驻企业达到252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2家,较“十一五”末新增6家,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6.12亿元,占全区比重分别为88.76%,较“十一五”末提高了约8个百分点;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3.03亿元,占全区比重达到78.83%,较“十一五”末提高约25个百分点;从业人员达到2.2万人,较“十一五”末新增6000人。

开放创新持续深化。全区深入实施开放创新驱动战略,开放招商成效明显,创新驱动发展势头良好。“十二五”期间,全区创新招商工作机制,累计利用省外资金111.79亿元,外资2.83亿美元,分别较“十一五”时期新增75.69亿元、1.96亿美元。对外贸易不断扩大,五年内累计实现进出口总额11.69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9.23亿美元,分别较“十一五”时期新增7.82亿元、7.25亿元。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建成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家,国家级技术监测平台2家,省级院士工作站1家,省级博士后工作站2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8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1家和市级企业技术中心9家,建成创业服务中心、科技工业城2个科技企业孵化器,惠成电子、颖泰农化被评为“中国中小企业创新100强企业”,宏业生化、贝英数控被评为“中国中小企业优秀创新成果企业”。

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十二五”期间,濮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持续推动新型城镇化向更高层次迈进,全区城镇化率达到50.76%,较2010年提高了10.56个百分点。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明显,以中心城市综合提升工程为着力点,新修8条道路9.455公里,改造濮水路、昆吾路等5条道路8.9公里,新增绿化面积70万平方米,高标准实施道路亮化23.56公里。重点小城镇建设持续推进,王助镇、新习镇建设框架基本形成,农村危房改造工作成效明显,自2012年以来共计完成1300户危房改造任务,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名列全市前茅。城中村改造全面推进,实施城中村改造10个项目,建成村民安置房100栋,建筑面积71.59万平方米。围绕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大力开展城市环境专项治理、城中村及城乡结合部环境整治、生活区集中整治等专项行动,全面提升21条主次干道、12条背街小巷,整治提升8个社区、162个小区,硬化村级主干道32条。

生态环境有效改善。“十二五”期间,全区加大污染企业整治力度,依托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建设,进一步提高项目入区排放标准,建立污染企业整治、关停、退出机制,启动了第一批29家污染企业的整改和退出工作。截至2015年末,全区生产总值能耗为0.385吨标准煤/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为0.371吨标准煤/万元,分别较“十一五”末下降20%和18%;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较“十一五”末分别下降10.7%和12.7%。全区强化绿色生态建设,持续提升园林景观,积极打造绿化精品道路,建成一批重点化工企业外侧绿化带,创建省市级园林单位27家。截至2015年,全区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100%,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好于二级标准的天数超过320天,城市集中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持续保持在100%,绿化面积达到1184304平方米,城区绿地率达到37.4%,绿化覆盖率达到42.9%,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社会民生全面发展。“十二五”期间,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升,社会事业发展成效显著。财政投入不断加大,区内教育、医疗、卫生、文体等公共服务设施持续增加,五年内共建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37处,建设公共租赁住房204套;改扩建中小学校舍建筑面积8.1万平方米,全区所有初中与成建制小学均达到市级标准化学校标准;建成城区卫生服务站3个,新建标准化村卫生室96所,改扩建王助、新习镇卫生院以及中心敬老院。社会保障覆盖范围进一步拓展,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参加新农合人数达到15.8万人,参合率达到99.5%;就业工作成效显著,积极开展多种技能培训,鼓励自主创业,促进农转居人员就业,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动校企合作订单制培养人才,促进新生劳动力就业,五年内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8万人。

总体来看,“十二五”时期是濮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时期,主要指标位居全市前列,经济平稳发展,社会民生全面进步。但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仍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压力较大,化工产业与城市发展矛盾突出;二是高技术产业规模偏小,战略新兴产业培育力度亟待增强;三是科技创新支撑力偏弱,创新创业生态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四是适应经开区率先发展的体制机制尚不健全,等等。这些矛盾和问题需要在“十三五”期间认真加以解决。

第二章 发展环境

“十三五”时期,世界经济形势依然错综复杂,我国经济发展全面进入新常态,呈现速度换挡、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特点。濮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外部环境整体向好,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新情况新问题。

从外部环境看。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改变,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全球经济增长呈现“弱复苏”态势,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和不均衡性因素依然存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发展方式正在加快转变,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形成,仍处于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我国经济周期性因素和结构性矛盾交织并存,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紧迫的战略任务。河南正处于蓄势崛起、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和爬坡过坎、转型攻坚的重要关口,发展机遇前所未有,发展优势前所未有,困难挑战前所未有。

从自身发展看。濮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许多新变化新情况新问题,机遇与挑战并存。就发展机遇而言,国家统筹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国内各区域间的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明显加快,为濮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实现更大规模、更高层次、更广领域的开放发展带来新机遇;中国制造2025河南行动纲要发布,“互联网+”行动计划颁布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蔚然成风,一系列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新举措密集出台,为濮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快科技创新、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兴业态、拓展增长空间提供了新机遇;河南“四个大省”建设深入推进,为濮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在资源型城市转型、产业结构优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争取优惠政策、资金支持带来新机遇;国家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濮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改革创新,消除体制机制障碍,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激发内生动力、活力和创造力提供新机遇。就困难挑战而言,新常态背景下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全区社会经济发展面临需求疲软、企业效益下滑、投资增速放缓等新挑战;国内区域间竞争格局日益加剧,沿海地区和内地都在谋划布局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内陆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上的竞争更加激烈,濮阳经济技术开发区面临与发达地区发展差距拉大的新挑战;资源消耗格局与绿色低碳发展趋势不相适应的矛盾更加凸显,濮阳经济技术开发区传统优势产业发展面临资源能源环境约束趋紧的新挑战;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加大,维持稳定、安全生产和社会治理面临新挑战。

总体上看,“十三五”时期濮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快发展大有可为,转型压力前所未有。必须准确把握我区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既要紧紧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坚定信心、乘势而上,推动经济总量、人均数量、发展质量再上新台阶,又要充分把握新常态趋势性特征,改革创新、顽强奋斗,妥善应对挑战困难,努力开拓各项事业新局面。

第三章发展蓝图

第一节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实施“一心引领、两轮驱动、三区协同、四力齐升”发展战略,着力培育竞争优势,着力优化经济结构,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推动区域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

第二节战略定位

积极融入全国区域发展新棋局,立足区域综合优势,濮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十三五”时期及未来一段时期的长远发展战略定位是:

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发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科技创新平台优势和区位优势,主动对接域外创新资源,把我区打造成创新资源承接地、科技成果转化地、高端人才落脚地,打造一批科技创新平台,大力培育高技术企业和科技型小微企业,优化创新环境,集聚创新资源,加快发展成为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

产业绿色循环发展先行区。坚持绿色化发展理念,发挥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濮阳市城市更新实验区的综合带动作用,改造提升化工产业,延伸拓展产业链条,构建产业闭环生产体系,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打造产业绿色循环发展先行区。

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先导区。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主攻方向,在发展理念、行政管理体制、开放创新、管理方式、科技金融、公共服务等方面率先转型,积极复制推广国家自由贸易试验区、郑洛新自主创新示范区体制机制创新成果,打造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先导区,再造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新优势。

特色文化生态休闲区。突出国际杂技文化产业园、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品牌影响力,重点推进城市更新实验区建设,提升四大生态廊道,构建“四湖四河”生态格局,依托杂技文化、生态旅游等优势,建设“产城一体、文城一体、景城一体”的宜创宜业宜居宜游经开区,打造特色文化生态休闲区。

第三节发展战略

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突出综合优势,契合发展趋势,濮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十三五”时期的发展战略是:一心引领、两轮驱动、三区协同、四力齐升。

一心引领。以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引领,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集聚区域科技创新资源,把经开区打造成为三省交界区域创新资源最丰富、创新环境最优、辐射带动最强的科技创新高地,有力支撑濮阳市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

两轮驱动。抢抓国家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机遇,更高水平推进开放创新“两轮驱动”战略,积极对接“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自贸区等,率先复制推广制度创新成果,分享“溢出效应”,培育经济发展新动力。

三区协同。把建设产业绿色循环发展先行区、特色文化生态休闲区和体制机制创新改革先导区有机结合起来,以体制机制创新推动产业绿色循环发展、文化体制改革、生态环保领域改革,开创经济技术开发区转型发展新局面。

四力齐升。围绕提升综合实力、双创活力、生态魅力、文化磁力,濮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建成更有实力更富活力更具魅力更强磁力的现代化经济技术开发区。

第四节发展目标

根据国家、省以及市“十三五”规划目标要求,综合考虑我区未来五年发展环境和基础条件,濮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一个率先,两个翻番,六大提升,即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二○二○年,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比二○一○年翻一番,在综合实力、产业转型、创新驱动、城乡发展、生态环境、民生福祉等六个方面实现明显提升。

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十三五”期间,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5%,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9.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6%,经济基础更加坚实,发展质量持续提升,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产业层次明显提升。产业结构持续向中高端迈进,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明显提升,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力争到2020年,服务业比重达到38.5%,基于互联网的新兴业态蓬勃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规模持续壮大。

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初见成效,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力争到2020年,全社会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到达2.0%,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

城乡品质明显提升。力争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四区四廊”格局完美呈现,产业支撑力和人口承载力大幅提升,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城市文明与居民文明同步提升。

生态环境明显提升。“四湖四河”生态格局初步呈现,生态文明意识明显增强,全面完成市定节能减排目标,环保基础设施覆盖城乡,形成较为完善的环境防控体系,产业循环体系建设取得突破,形成天蓝、地绿、水清的优美环境。

民生福祉明显提升。“十三五”期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左右,基本社会保障、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实现全覆盖,住房保障体系得到完善,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更加丰富,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专栏1 濮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十三五”期间主要发展目标

类别

指标名称

2015年基数

2020年

目标

年均增长%

属性

类别

经济发展

1.地区生产总值(GDP)(亿元)

87.46

9.5

预期性

国家

2.全员劳动生产率(元/人)

37022

56564

预期性

国家

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92.6

16

预期性

河南

4.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

7.07

9.5

预期性

濮阳

5.外贸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1.9

2.7

预期性

河南

6.实际利用外商投资(亿美元)

0.84

1.36

预期性

濮阳

7.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30.0

38.5

预期性

国家

8.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50.76

60

预期性

国家

创新驱动

9.研究与开发经费占GDP比重(%)

1.2

2.0

预期性

国家

10.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3.6

7.2

预期性

国家

11.科技进步贡献率(%)

50

60

预期性

国家

12.宽带接入能力(Mbps)

城市宽带接入能力

100

预期性

国家

农村宽带接入能力

20

预期性

民生福祉

13.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0左右

预期性

国家

14.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0.2

10.8

约束性

国家

15.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

[3.6]

[2.5]

预期性

国家

16.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人)

【2309】

约束性

国家

17.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85

90以上

预期性

国家

18.城镇棚户区住房改造(万套)

【1】

约束性

国家

19.人均预期寿命(岁)

74.6

75.6

预期性

国家

20.注册志愿者人数占居民人口比例(每万人)

15.0

40

预期性

濮阳

生态文明

21.耕地保有量(万公顷)

1.63

按市下

达指标

约束性

国家

22.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万亩)

按市下

达指标

约束性

国家

23.万元生产总值用水下降(%)

控制在市下达指标内

约束性

国家

24.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

4.5

按市下

达指标

约束性

国家

25.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

【20】

控制在市下达指标内

约束性

国家

26.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控制在市下达指标内

约束性

国家

27.森林增长

林木覆盖率(%)

27

30

约束性

国家

森林蓄积量(万立方米)

21

25

约束性

国家

28.空气质量

细颗粒物(PM2.5)浓度下降(%)

8.6

完成市下达指标

约束性

国家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51

约束性

国家

29.地表水质量

好于Ⅲ类水体比例(%)

4.76

控制在市下达指标内

约束性

国家

劣Ⅴ类水体比例(%)

76.19

约束性

国家

30、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

二氧化硫(%)

【2.7】

控制在市下达指标内

约束性

国家

化学需氧量(%)

【10.72】

氮氧化物(%)

【6】

氨氮(%)

【14】

注:1.GDP、全员劳动生产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绝对数和增长速度,按2015年可比价。

2.【】内数据为五年规划期累计数。


第二篇 培育创新发展新动力

突出把创新作为引领区域发展的第一动力,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创造新需求新供给,加快培育发展新动力,构建发展新体制,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与效益。

第一章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

突出集群化、融合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向,推动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着力构建结构优化、技术领先、集群发展、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实现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迈进。

第一节培育工业发展新优势

抢抓新一轮产业与科技革命机遇,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对接中国制造2025河南行动纲要,挖潜优势,创新引领,延伸链条,多元发展,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力争到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达到120家,2至3个特色产业集群居于全省领先水平。

一、做大做强传统优势产业

依托区域产业基础,拓展延伸产业链条,做大做强化工、装备、食品等传统优势产业。

化工。以中原乙烯、中原大化等企业为依托,稳固提升上游基础化工产业规模,推进开发区原料线路优化(气化岛)项目建设,拉长延伸化工产业链,推动上中下游产业链无缝衔接,形成产业闭路循环发展格局,构建“化工陆岛”。重点发展以电子化学品为主的化工新材料,突出超高分子材料、新型显示材料、PCB(印刷线路板)化学品、高性能树脂、新能源用化学品、集成电路化学品等领域,围绕通用级化工新材料稳定化、低成本化和高性能化工新材料产业化、系列化,推动产品进入中高端应用领域。引导惠成电子、迈奇化学、沃森超高、班德路化学等优势企业提高研发能力,持续开发高附加值、进口替代型新产品。积极引进国际国内技术领先的化工新材料产业链项目,打造我国中西部地区具有影响力的化工新材料产业研发制造基地。

装备。重点发展以数控全液压模锻设备、高速数控加工设备为重点的数控机床,围绕数控机床高参数、大型化、个性化发展方向,重点发展中型、精密、高速数控加工设备和数控系统,引导企业提高自动化生产线的集成设计能力。对接郑汴汽车产业集群与环渤海经济圈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推进专用汽车及零部件、汽车电子、轮胎等集聚发展,引导企业提高模块化供货能力,强化与大型汽车厂商的配套。引导贝英数控、华南重工、路科威等重点企业提高装备集成化、智能化水平,推动企业向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依托贝英数控培育轴承产业基地。以“技术+资金”模式吸引国内外高端装备研发机构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催生新的产业领域。

食品。满足消费升级需求,围绕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重点发展粮食加工、畜禽产品加工、植物油加工、果蔬深加工、乳制品等食品加工产业,大力开发新型安全、方便、营养、健康食品,提升精深加工产品比重,提升产业层次和品牌知名度。依托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豫粮集团粮食产业园引入知名食品企业,强化原料基地、冷链物流、质量安全等关键环节,打造特色优势品牌。引导品牌食品企业与电子商务产业园对接,依托互联网创新营销模式。

二、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顺应产业发展趋势,结合区域产业基础,大力培育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先进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电子信息。积极承接电子信息制造业集群式转移,重点在导航仪、智能终端、汽车用消费电子产品、电子元器件等领域寻求发展机会,培育新兴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加快推进富士康科技集团正一特殊材料产业园项目,引导本地化工新材料产业链与电子信息产业链对接。延伸OLED产业链,积极培育新型显示产业,吸引深圳等沿海地区消费电子、新型显示及相关配套环节落地。抓住LED产业发展机遇,在普通照明与汽车用LED灯上寻求突破。

生物医药。依托国家火炬计划濮阳生物化工特色产业基地,推动泓天威、天健生物等企业升级发展,引入大型企业,前瞻布局创新药物、靶向性控制药物和前沿生物制药产业。鼓励具备条件的企业进行疫苗、抗体药物、蛋白质药物等生物技术药物、重大疾病诊断和检测技术的研究与产品开发。

节能环保。结合区域实际,重点在石化产业中的可再生资源利用、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等方面开发一批环保装备,积极发展水污染防治设备、空气污染防治设备、固体废物处理处置设备、环境监测仪器等,引导企业向系统集成和综合服务领域拓展,实现“制造+服务”一体化发展,集聚发展静脉产业。

先进材料。抓住先进材料产业化进程提速的战略机遇,发挥化工新材料产业优势,积极与国内外新材料科研机构和龙头企业对接,吸引国际国内新材料研发机构在我区布局中试基地,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力争在石墨烯、纳米材料、高性能分离薄膜、3D打印材料、电子陶瓷、超导等领域超前布局,吸引龙头企业在我区建设生产基地,力争在部分领域实现重点突破。


专栏2 工业重点项目

化工。富士康(正一特殊材料公司)高分子材料生产项目;班德路4万吨/年DCPD加氢树脂项目;濮阳蓝星新材料有限公司5万吨/年丁二烯抽提;6万吨/年MTBE及5万吨/年丁晴橡胶项目;濮阳市恒丰电子有限公司电子绝缘材料项目;沃森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及后加工产业园项目;上海衡和新材料公司3万吨/年二氧戊环项目;濮阳市绿洲实业有限公司年产3.1万吨食品级羧甲基纤维素;医药级高吸水树脂及磺甲基酚醛树脂产业链接项目;开发区原料线路优化项目(气化岛);濮阳联众兴业有限公司碳四碳五综合利用扩建项目;新建年产10万吨甲基丙烯酸甲酯项目;新建年产10万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项目;新建10万吨/年丙烯酸装置和8万吨/年丙烯酸酯装置项目;新建苯酚丙酮项目;新建规模10万吨/年双酚A项目;新建13万吨/年聚碳酸酯项目;新建5万吨/年乙丙橡胶项目;新建年产环氧丙烷(PO)15万吨项目;新建10万吨己内酰胺项目;新建15万吨高纯度异丁烯项目;新建5万吨规模丁基橡胶项目;新建5万吨规模丁腈橡胶项目;新建10万吨规模尼龙6切片项目;新建2万吨高吸水性树脂项目;新建3万吨MIBK项目;新建5万吨 1,2-丙二醇项目;新建1万吨乙叉降冰片烯项目;新建2万吨/年高活性聚异丁烯(LPIB)项目;新建1万吨/年1、4环己烷二甲醇(CHDM)项目;新建1.5万吨/年甲醇蛋白项目;新建年产5万吨生物基降解塑料PBS项目;新建年产10万吨聚丙烯酰胺项目。

装备制造产业。华南重工高压电子及智能控制系统项目;贝英数控智能制造产业园项目;河南中福(集团)机械公司矿山机械项目;双发实业55万吨/年油套管项目;新建年产50万吨中、高端非标准件制造项目;新建年产100万台(套)汽车电子控制系统项目;新建年产4万台(铝板带)空冷设备制造项目;新建年产12万套机动车配件设备生产加工项目;新建汽车散热器及重型汽车零部件生产项目。

其他产业。濮阳市皇哺牛奶有限公司年产20万吨乳制品项目;北京天润新能投资有限公司金堤河风力发电项目;新建年产8万吨果醋果蔬饮品项目;新建汽车轮胎生产项目;撬装设备项目;印刷产业园项目。


第二节打造服务业发展新引擎

立足区域优势,顺应服务业发展趋势,坚持传统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并重,积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进一步提升服务业对区域经济的支撑力。

一、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围绕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突出发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提升现代服务业对工业转型升级的支撑服务能力。

现代物流。发挥区位优势,围绕“两心两港两园”,打造辐射豫冀鲁三省、联通全国、对接全球的区域性综合物流中心,依托保税物流中心、邮政快递分拨中心、铁路港、公路港、化工物流园、农副产品物流园“两心两港两园”,围绕化工产品、农副产品、花卉等领域,加快发展大宗物资、化学品物流、冷链、电商等专业物流,提高物流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建成线上线下融合、多种方式衔接、综合配套完善的现代物流产业发展格局。积极引进培育一批能满足区域需求、具有较高物流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的物流主体。

电子商务。坚持消费互联网与产业互联网并重,以创建国家级电子商务产业园为目标,加快推进河南濮阳电子商务产业园建设,积极创新“互联网+”发展模式,推动互联网与精细化工、装备制造、食品、特色农业相互融合,培育一批优势产业链电商平台。重点围绕智慧城市、两化融合、民生、政务等领域信息化需求,引入一批信息服务企业,搭建一批信息服务平台。

商业服务。围绕区域企业需求,引导科技服务、创业服务、金融、检测、设计、会计、税务、广告、法律、人才中介等各类咨询服务业集聚发展。积极培育发展双创孵化器,引进培育一批专业中介咨询服务机构,加快形成产业结构优化、市场环境规范、辐射竞争力强的商务服务体系。

二、提升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立足扩大消费需求,围绕居民消费升级,重点提升发展文化旅游、现代商贸、健康养老、房地产等生活性服务业。

文化旅游。突出杂技表演、休闲农业、温泉等优势领域,以水秀杂技表演、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绿色庄园、濮上生态园、蓝宝石温泉、皇甫湖、马辛庄万亩采摘园等优势资源为基础,推进重点文化旅游项目建设,规划建设红色旅游路线(谢台臣故居、佛圣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打造一批具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的文化旅游示范点,引导传统文化业态与网络传媒产业形态联动互动,大力发展智慧旅游,打造辐射周边的特色文化生态休闲区。

现代商贸。立足城区优势,加快推进城市综合体、特色街区、特色商贸城建设,着力提升家居、汽配、服装等各类专业市场,引入知名品牌整合提升传统商贸业态和服务水平。积极培育新兴业态,引导传统商贸企业依托互联网创新发展模式。

健康养老。抓住国家加快发展大健康产业的战略机遇,依托区域生态优势,大力发展健康管理、养老服务、健康休闲等,加快建设一批融医养结合、生态旅游、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健康服务业项目,着力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结构优化、安全便捷的健康服务业体系。

房地产。规范发展房地产业,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给力度,培育二手房市场和住房租赁市场,引导住房合理消费。建立房地产企业信用体系,引导房地产估价、房地产经纪、土地评估和登记代理机构规模化、专业化发展。


专栏3 服务业重点项目

保税物流中心(B型)项目;快递智能分拣分拨中心项目;阳米尼公园(MINI-PARK)创业孵化园项目;濮阳市丰泰工贸有限公司丰泰国贸大厦建设项目;皇甫市场基础设施、交易摊位建设项目;高速下道口蓝色畅想文化产业园项目;新习镇商住综合体建设项目;开发区活力商业步行街项目;濮上河特色滨河商业街项目;开发区金融中心、商务中心、电子信息产业园区及配套设施项目;危险品物流中心项目;中原乙烯配套储罐暨远大新能源化工危险品仓库项目;电子商务产业物流园项目;智慧城市产业园项目;开发区智能多媒体产业园项目;濮阳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电子商务云办公服务平台项目;濮阳市智慧云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百米生活电子商务平台项目;濮阳宏进农副产品国际物流中心项目;“濮阳味道”乡村文化旅游项目;马辛庄健康养老产业园项目;濮阳好爱家家政服务有限公司社区居家养老和家政服务中心项目;龙乡花卉龙湖湾影视城龙湖湾影视基地外景项目;濮阳宏进农副产品国际物流中心项目。


第三节开创现代农业发展新局面

突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培育壮大特色农业产业化集群,大力发展都市型生态农业,完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打造成为濮阳市及三省交界地现代农业发展的先导区和示范区,开创现代农业发展新局面。

加快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按照“一核两带三区”的总体布局,加快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突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与孵化核心区建设,重点建设农业高技术创新中心、花卉工程产业技术中心、设施农业工程技术中心、科技特派员服务中心、果蔬生产技术创新实验室、郑州商品交易所5万吨交割库等,与农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等联合共建新品种试验基地、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基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等。重点培育引黄入冀补淀工程沿线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带、S101南北两侧现代农业精品带,建成一批生态观光农业示范点。引导王助镇、新习镇、胡村乡三大片区错位发展,加快王助镇片区建设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基地,新习镇片区重点发展瓜果、蔬菜、畜牧养殖业,胡村乡重点发展花卉产业,引导各片区围绕产业优势打造一批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点。

培育壮大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深入实施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依托“一核两带三区”培育壮大一批特色农业产业化集群,重点建设“猪-沼-菜(花)”、果蔬产业集群、林果、花卉等四大农业产业化集群,打造一批现代畜牧业和特色种植业产业基地。重点培育一批集生产、加工、保鲜、冷藏、储运、品牌创建、连锁经营、网络销售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引导龙头企业创新“企业+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大力实施品牌化战略,积极申报无公害、绿色、有机认证,打造一批地标性农产品。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现代农业组织化、规模化、集群化发展水平。

大力发展都市型生态农业。实施都市生态农业工程,按照“优化结构、提升档次、培育品牌、产业发展”的要求,大力推进集生产性、观赏性、娱乐性、生态性为一体的都市生态农业,支持龙头企业和种植大户发展蔬菜、花卉、苗木、瓜果、食用菌等为主体的设施农业,培育一批集生产、销售、观光等为一体的高效农业产业示范基地。

完善现代农业支撑服务体系。提升农业科技支撑服务能力,强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农业信息化服务水平,依托互联网创新农业科技服务模式,依托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集聚农业科技人才。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创新涉农建设性资金拨付机制,加大涉农资金整合力度,加快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融资模式。提高农产品安全保障能力,建设重大病虫害预警与控制体系、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防御体系、农产品质量全程追溯体系。


专栏4 现代农业重点项目

濮阳市宏林菌业有限公司海鲜菇生产基地年产海鲜菇8000吨及若干高端菌类食品项目;河南省高科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互联网农业项目;濮阳市万丰农牧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万丰农副产品循环产业项目;河南濮蓝土地开发有限公司荒地整理整治项目;新习“猪-沼-菜”生态循环养殖示范园区项目;濮溪尚农观光有限公司濮溪农庄项目;濮阳市农业科学院试验创新基地项目;新习镇万亩瓜果蔬菜示范区和万亩优质杂粮示范区;开发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园项目。


第四节实施“互联网+”产业行动计划

积极对接“互联网+”行动计划,抓住河南建设网络经济大省的战略机遇,立足比较优势和区域需求,加快实施“互联网+”产业行动计划,全力推进互联网在工业、服务业和现代农业中的应用,利用互联网技术促进三次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主导产业结合,培育一批新的增长点。

推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利用互联网技术改造提升优势产业,优先在化工、装备、食品、电子信息等领域实施智能制造试点工程,建成一批数字车间和智能工厂,引导龙头企业建立集约化、一体化的经营管理新模式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生产运营新模式。培育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新模式,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开展工业云及工业大数据创新应用试点,适时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协同制造新模式,打造一批网络化协同制造公共服务平台,支持企业利用互联网采集并对接用户个性化需求,开展基于个性化产品的研发、生产、服务和商业模式创新,大力发展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等新模式,促进供给与需求精准匹配。支持制造企业与电子商务企业开展多领域合作,支持企业通过阿里巴巴、世界工厂网等第三方电商平台拓展营销渠道,重点在化工新材料、装备、食品等领域培育发展一批专业化互联网电商平台,打造制造、营销、物流等高效协同的生产流通一体化新生态。

引导服务业依托互联网创新商业模式。抓住我省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培育发展新动力的战略机遇,积极引导物流、旅游、健康、商贸等服务业企业依托互联网创新发展模式和营销模式,大力发展以互联网为载体、线上线下互动的新兴消费,加快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健康医疗、教育、养老、旅游、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新兴服务。积极引进培育互联网平台,大力实施“企业上网”和“电商换市”工程。

大力发展智慧农业。依托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推进农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智慧农业,积极利用互联网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培育多样化农业互联网管理服务模式,推动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旅游业等网络化管理、规范化服务,大力推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在花卉苗木、果品蔬菜、林下种植养殖等领域推广应用。

第五节完善提升发展载体

推进“五规合一”,构建“一区多园”空间布局,围绕化工、装备、食品等工业集群以及农业产业化集群、服务业功能区等发展载体,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培育特色产业集群。

培育特色产业集群。立足区域错位联动发展,重点推进超高分子新材料产业园、电子化学品产业园、电子商务产业园、国家级农业科技园等产业集群建设。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快推动产业、土地、城市、生态环境、区域公共服务基础设施规划精准衔接,促进服务功能升级,调整优化空间布局,提升集群竞争优势,提高对高端产业链环节的吸引力和承载力,推进发展载体提质转型创新发展。

实施“聚链、强链、延链、补链”工程。针对化工、装备、食品、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先进材料等产业,围绕区域产业优势绘制产业链图谱,实施“聚链、强链、延链、补链”工程,引导同类产品、同类企业集聚发展, 强化产业链优势环节,延伸拓展产业链条,补齐产业链短板,推动上中下游产业链联动发展,推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提高优势产业链整体竞争力。


第二章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发挥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优势,推进产业链与创新链对接,构建区域创新体系,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构建以“创新、创业、创投、创客”促进“新产业、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发展新局面,建成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力争到2020年,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5%左右。

第一节积极培育创新主体

强化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作用,积极开展龙头企业创新转型试点,重点支持技术领先、带动性强的科技型企业,打造一批产业创新领军企业。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倍增计划,重点围绕化工、装备、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电子商务等产业链引进、培育、壮大一批高新技术企业,促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化、协同化、创新化发展。落实“科技小巨人”成长行动计划,培育一批年销售额超亿元的“科技小巨人”,支持科技型企业申报国家和省级“单项冠军”。积极落实已推广到全国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有关税收优惠政策,推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

第二节发展壮大创新平台

加快重点骨干企业的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支持优势企业申报博士后工作站、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搭建开放式创新平台,在化工、装备、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组织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创新“政、产、学、研、资、介”合作模式,引导龙头企业强化与北京、天津、上海、深圳等创新资源密集区域内企业与科研机构的技术合作,推动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和省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共建中试基地、工业性试验基地、工程研究(技术)中心、产业研究开发中心、博士后流动站和工作站等产学研合作平台。整合与优化现有区域性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资源,加快建设技术合作、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企业孵化、人才交流、金融与信息咨询等六大公共服务平台。力争到2020年,区内拥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5个。

第三节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围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持龙头企业搭建双创平台,激发内部员工创业活力,打造一批企业内部众创空间。发挥河南省濮阳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作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综合优势,吸引域外创业平台、孵化器等入驻,引导社会资本构建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孵化与投资相结合的新型孵化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依托河南濮阳电子商务产业园,强化与北京、深圳等新型孵化器的战略合作,引进培育一批众创空间。依托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围绕特色农业规划建设一批农民创业园,深入实施农村青年创业富民行动,引导新型职业农民因地制宜围绕休闲农业、农产品深加工、乡村旅游、农村服务业等开展创业。支持返乡创业集聚发展,引导返乡创业人员融入特色专业市场。鼓励电子商务第三方交易平台渠道下沉,带动城乡基层创业人员依托其平台和经营网络开展创业。落实国家和我省双创支持政策,对符合条件的众创空间等新型孵化机构适用科技企业孵化器税收优惠政策,积极争取国家、省、市创新专项资金支持,引导各类创业投资基金健康发展。

第四节建设创新人才强区

大力引进创新领军人才、创业型企业家等高层次人才,打造区域人才高地。围绕重点产业,面向全球引进并支持一批由海内外创业创新领军人才领衔的掌握国际先进技术、能引领产业发展的高端创业创新团队。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计划、职业经理人培养计划,打造一支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优秀高级管理人才队伍。多渠道培育高技术人才队伍,加强与高等院校以及省市内职业院校的合作,加强技师、高级技师培养,造就一批高技能领军人才和“大国工匠”, 建设一支年轻型、专业型、开发型、带动型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型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围绕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地。到2020年,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8年。

第三章形成科学发展新体制

紧紧围绕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发展导向、需求导向、问题导向,破解制约经济转型发展、影响民生保障和社会公平的深层次问题与结构性矛盾,深化各领域改革,创新开发区发展模式,形成有利于引领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第一节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 构建经济转型升级的行政管理体制。提高行政管理透明度和行政效率,加快推行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制度,全面规范清理行政审批中介服务,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探索实行“互联网+监管”新模式,全面运行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将行政管理的重心从事前审批转向事中事后监管。探索创新大部门制,探索适应信息化时代要求、体现经开区特点的现代政府架构。探索实行“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全面实行政务公开, 加强区政务服务中心建设,推进政务服务中心与公共资源交易一体化管理,创建网上政务服务中心,推广电子政务和网上办事,探索政务服务信息化新渠道。探索经开区市场化建设运营新模式,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尝试以异地共建、“托管”等方式积极推进“一区多园”建设,探索合作共建、产业共育和利益共享的新模式。


第二节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完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 落实企业投资项目负面制度,制定区级禁止类和限制类清单,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公用事业和特许经营领域,在市政设施、社会事业等领域筛选项目定期发布推介,吸引民间资本通过PPP方式投资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等项目,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深入推进商事制度改革,贯彻落实“五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积极推进“五证合一”申请、受理、审查、核准、发照、公示等全程电子化登记管理,加快实现“五证合一”网上办理,为企业开办和成长提供便利化服务。开展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行动,清理规范行政审批前置服务,涉企、进出口环节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有效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税费负担、社会保险费、财务成本和物流成本。维护市场竞争秩序,强化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推行企业产品质量承诺制度,严格落实产品质量、安全生产、能源消耗、环境损害的强制性标准,健全市场价格行为规则。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构建以信用为核心的新型市场监管机制。完善依法治区体制机制, 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积极探索人大工委、政协工委工作新机制,完善基层民主决策机制,在农村拓展深化“四议两公开”工作法。


第三节深化财税金融改革

改进预算管理制度。逐步扩大预决算公开范围,细化公开内容。深化预算编制改革,完善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加大专项资金整合力度,探索建立竞争性分配机制。清理规范重点支出同财政收支增幅或生产总值挂钩事项,清理规范财税优惠政策。扩大金融开放,完善优惠政策措施,大力引进和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在我区设立分支机构。探索中小企业私募债、公司债、资产证券化等融资模式,鼓励企业发行战略性新兴产业、地下管廊等债券。鼓励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金融租赁公司、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支持在重点领域发起设立创业投资基金和产业投资基金。推进企业上市融资,鼓励具备条件的中小企业到中小板、创业板、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中原股权交易中心等资本市场挂牌融资。抓好农村金融制度改革创新工作,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及服务方式创新,大力支持农行、农信社等商业银行开设农村房屋抵押贷款、土地承包经营权质押贷款、农村住房贷款,积极探索土地托管、“土地银行”等行之有效的方式,全面提升农村金融供给能力和服务水平。

第四节创新农业农村发展机制

推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开展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土地上房屋所有权、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所有权的确权工作。按照国家、省要求开展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试点,推进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建设各级土地流转服务平台,逐步建立统一的城乡建设用地市场。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允许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稳步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股份合作制改革。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股份合作社、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平台,促进城乡各类生产要素的平等交换,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第三篇构建协调发展新格局

坚持区域协同、城乡一体、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并重,突出“四区四廊”空间格局,加快建设生态城区、人文城区、智慧城区,塑造城市发展新形象,推进基础设施网络互通互联,打造辐射豫鲁冀的特色文化生态休闲区,建设“产城一体、文城一体、景城一体”的宜创宜业宜居宜游经开区,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新空间。

第一章推进城乡协调发展

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构建“四区四廊”空间格局,重塑城区新形象,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全力建设智慧开发区,走好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力争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

第一节构建“四区四廊”空间格局

按照产城融合、宜居宜业的发展目标,加速建立“四区四廊”的城区发展新格局,进一步优化经开区空间布局,统筹推进经济发展、社会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各功能区之间互联互通和资源优化配置,全力打造濮阳新型城市功能区。

一、提升“四区”

统筹推进四大功能区协调发展,加快形成区域协调、合理分工、紧密协同的产业发展格局。

打造城市更新实验区。以经开区打造城市更新实验区为契机,探索多渠道、多路径的城区更新模式,重点发展都市型产业、总部经济、研发基地等,建成濮阳城市建设成果的门户展示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推动工业园区综合整治与改造升级,加快僵尸企业、污染企业及低效益企业搬迁,盘活存量工业用地资源。对城市更新项目实行动态管理,建立项目退出机制,建立城市更新联动监管机制,注重产业空间留白,为更新区未来重大产业项目拓展留足空间。

建设城市功能拓展区。对接濮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统筹人口、产业、交通、市政配套和公共服务,加快重点功能组团开发,有序拓展和优化城市空间。围绕申报建设濮阳保税物流园区强化产业配套服务,建设保税区发展所需的商业办公、进口商品会展中心,探索发展吸引研发、结算、销售等功能性总部的楼宇经济,配套发展购物、餐饮、酒店等多元商业业态。鼓励建设濮阳小微企业创业基地,支持创新工厂、创客空间等新型众创空间发展,培育一批示范带动作用强的省级小微企业创业示范基地。

完善产业集聚区。围绕优势产业集群培养和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强化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深化推进“五规合一”,优化完善集聚区空间结构,科学确定产业用地、基础设施用地、服务设施用地的规模和布局。结合经开区产业集群发展,谋划实施一批检验检测、现代物流、口岸监管等公共服务平台项目。

提升城市综合配套区。对接主城区,推动核心城区空间优化和功能完善,促进非核心功能有序向外疏解,努力集聚高端要素,提升城区精细化管理水平。着力提升综合配套区承载力,加快区域基础设施条件改善提升,支持经开区加快集聚经济和人口。发挥近市区的区位优势,聚焦发展高端商贸,积极引进国内知名商贸品牌,规划建设新型城市综合体,打造具有都市化人文特色的濮阳新兴综合性商圈。

二、打造“四廊”

结合区域特点,因地制宜,顺势而为,重点推进四大生态廊道建设,形成集生态保护与城市景观功能于一体的骨干廊道。

建设濮清南干渠观光农业生态廊道。以一核一轴多点为原则,加大基础设施和项目建设,打造以国家农业科技园为核心,以引黄入冀补淀工程为轴,以马辛庄万亩桃花园、河南高科智慧农场、胡村花卉市场等现代设施农业园区为点的濮清南干渠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带。积极引导乡镇居民发展以“黄河人家”为主题的农家乐,建设集“观光休闲+采摘旅游+特色餐饮+民俗体验”四位一体的都市休闲农业旅游项目。

建设濮水河绿色生产生态廊道。系统规划濮水河沿河景观及商业概念项目,推进绿色生态和绿色生产融合发展。按照“污水治理与景观建设相结合、水系建设与完善功能相结合、近期与远期相结合”的原则,实施河道建设、水面营造、高标准绿化工程,持续强化濮水河河道整治工作。积极打造“水面、堤防、河岸”立体绿化景观,采用分层式、台阶式、坡地式绿化方式,加大金钱草、睡莲、美人蕉等水生绿植培育,打造濮水河“漂浮湿地”。探索建设沿河绿色生产服务区,沿河谋划打造一批众创主题咖啡屋、创新产品展示中心,提升产业集聚区生产服务配套设施品质。

建设濮上路都市休闲生态廊道。围绕提升城区建设品味和增加市民绿色生活指数,依托濮上路绿化隔离带,进一步提升完善濮水公园、濮上园、经开区公园绿化标准,谋划打造横贯南北的双向绿色骑行林荫带,开工建设一批休闲娱乐广场,规划布局一批文化娱乐、运动健身、休闲养老项目,为城区居民提供一条休闲健身的绿色公园长廊。

建设金堤河湿地生态廊道。抓住濮阳金堤河国家湿地公园建设机遇,以湿地生态、滨水休闲、湿地文化为核心特色,把金堤河经开区段建成集湿地生态观光、湿地科普宣教、滨水休闲度假、湿地文化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廊道,为居民提供游览、休憩的空间,提升群众休闲娱乐的空间环境,优化城市空间。

第二节塑造城市新形象

注重城市功能与城市形态同步提升,统筹旧城提升与新城建设,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塑造城市发展新形象。

提升城市宜居品质。统筹旧城提升与新城建设,有序推进城区立体开发,加快城中村、城郊村、城边村、老旧院落等改造,推进经开区中心城区有机更新,打造现代化都市化精品城区。优化提升城区形象,注重重点路段、窗口地区重要建筑物规划形态协调,加强对综合配套区及功能扩展区的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等方面的规划和管控,突出新材料、新技术、新理念应用,推进经开区城区建设凸显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落实生态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把握濮阳“九河贯城、九湖映城、五泽(湿地)润城”城市生态水系建设机遇,加快推进经开区皇甫人工湖、工业园区人工湖、濮上园人工湖、中原路人工湖及濮水河、濮上河、濮清南干渠、顺城河“四湖四河”建设,打造经开区水生态景观。加快“海绵城市”建设,抓住濮阳市进入省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范围的机遇,在试点区域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改造。采用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加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实施城市地下管网改造工程,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

加快城中村改造升级。强力推进城中村改造及启动产业集聚区内村庄搬迁工作,推进城中村向高档次城市社区改造升级,实现城区村、城乡结合部农民向市民、农村向社区、村委会向居委会的转变。“十三五”期间,规划并完成20个城中村改造项目,启动产业集聚区内村庄搬迁方案的编制与报批并完成搬迁,完成居委会、文体活动室、文化活动广场、小学、幼儿园、社区卫生所等基础设施配套。集中解决影响城中村建设的问题,加快组织村民回迁入住。

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建立现代城市综合管理体系,提升城市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和精细化水平。全面推进城区容貌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提升城市管理水平行动计划”,全面推进城区容貌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城市照明设施建设、维护与节能改造,规范城市摊点、户外广告及店招店牌设置。提升城区管理水平,鼓励开发商自持商贸区、住宅区优良物业,引导开发商转变为城市的服务商、运营商。以“四化六有”为主要内容,重点实施王助镇、新习镇等2个建制镇综合提升工作,争取列入全省100个重点镇建设示范工程。完善灾害监测和预警体系,加强城市消防、防洪、排水防涝、抗震、民防等城市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和救援能力建设,强化公共建筑物和设施的应急避难功能。加强特种设备安全监察,重视电梯安全监管。

第三节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围绕中心城区和王助、新习、胡村等乡镇,不断提升城镇承载力,布局特色小镇建设,建成一批城乡统筹发展示范镇,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加快城中村改造升级,持续优化乡镇建设、产业集聚、村落分布、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公益事业均等化建设,对农村持续加大投入,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改善生产条件,激发农民对农业提质增效的积极性,增强以城带乡、以工促农能力,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建设特色小镇。实施绿色城镇化战略,积极引导王助、新习、胡村以产业为依托,以龙乡文化为灵魂,促进文化与产业融合发展,把乡镇建设成为和谐发展、低碳发展的生态文明城镇。加快老集镇改造,进一步优化配置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发展社区商业设施。严格控制开发强度,提高城镇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利用程度,按照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天蓝水清的要求,构建职住平衡、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魅力小镇。引导王助、新习依托优势引入玩具、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吸引返乡农民工创业,强化产业支撑。探索创新特色小建设模式,鼓励多元投资主体参与小城镇建设,以濮清南干渠和大广高速主线,在冀鲁豫铁路以南、G106以北、S101以西的空间内,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启动实施新农村建设,着力打造一批滨水宜居特色小镇。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按照“政府指导、农民主体、多方参与、共建共享”的思路,以“三改一化”为重点,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加大公共服务,带动农民创建,实施动态管理,打造一批天蓝、地绿、水净、安居、乐业、增收的美丽休闲乡村。加快新习镇市级示范乡(镇)建设,统筹推进6个市级示范村和12个市级重点村。大力实施农村卫生清洁工程,全面提高农村环境建设整体水平。

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加快城乡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持续推进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健全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乡一体化的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布局,推动城乡之间基本公共服务的接轨与并轨。选取试点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力争在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金融服务、社会管理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率先突破,形成完善的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制度体系并进行全面推广。

有序推进农业人口市民化。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全面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使城镇居民公平参与发展、公平分享城镇公共服务和文明成果。推动城中村居民成建制转户,全面完成城中村整体改造,同步推进集体资产改制、居民身份转换、配套设施完善,改善居民居住条件。破除外来人口落户门槛,全面放开城市对外来人口的限制,健全外来人口落户制度,探索建立覆盖城镇企业职工、城镇居民、农村居民和外来农民工的城乡社保体系。最大限度吸引农村人口转移,落实好户籍制度改革制度,实施更加优惠的购房落户政策。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强化产业支撑,增强城区和重点城镇对农业转移人口的吸纳能力。加强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提升农业转移人口就业能力。加大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建设投入力度,形成一批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公共设施建设项目。


专栏5 城乡一体化重点项目

城市宜居提升项目。开发区城市综合体项目;开发区文体广场项目;开发区活力商业街项目;濮上河特色滨河商业街项目;濮阳市茂源置业有限公司茂源景城城市综合体项目;新习镇中心镇建设项目;新习镇商住综合体项目;皇甫片区城市综合体项目;皇甫市场项目;濮水湾社区居委会综合楼建设项目;王助镇文化体育广场。

产业集聚区内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含雨水、污水、供水、供气、热力等各种管网及道路、桥梁、绿化、亮化等工程。“十三五”期间完成:规划主干道“六横六纵”的网络结构,红线宽度以60米和50米为主;六横包括黄河路、胜利路、皇石路、工业大道、站南路和铁丘路;六纵包括濮水路、濮瑞路、创新大道、太行路、皇甫路和幸福路。规划次干道红线宽度以30米为主,东西向次干道包括桃园路、建设西路、纬一路和纬二路;南北向次干道包括经一路、经二路、经三路、顺河路、创远路、创达路、创慧路、太行路和创通路。

城中村改造项目。推进20个未开工棚户区的改造计划,主要包括裴王合、后漳消、前漳消、前皇甫、后皇甫、马庄、胡王合、蔡王合及龙苑片区、胡村乡一号家属院等。将S101东、铁丘路北、铁路南的油房村、康呼村、丁寨村纳入城中村改造或棚户区改造范围。

扶贫整村推进项目。争取资金1800万元,实施扶贫整村推进项目,解决21个贫困村的道路、农田水利、安全饮水问题;争取资金2000万元实施贫困户产业发展项目,解决1119户贫困户2309人的产业发展及小额贷款贴息问题,积极争取上级产业扶持项目资金,组织各乡镇申报雨露计划、小额贷款贴息、到户增收等产业扶贫项目,确保贫困户增收脱贫。争取资金300万元,实施劳动力培训项目,解决5000劳动力就业问题。

第二章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建设内畅、外联、互通的基础设施体系,实施重大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工程,加快交通、能源、信息、水利等体系建设,增强基础设施网络的整体性、融合性,夯实协调发展的基础保障。

第一节建设现代综合交通体系

立足濮阳高速公路西大门、南大门的交通区位优势,依托大广、濮鹤、濮范等高速,围绕打造保税物流中心、邮政快递分拨中心、铁路港、公路港、化工物流园、农副产品物流园“两心两港两园”联动发展格局,实施高速公路内联外通、干线公路升级改造、乡村公路通畅、城区交通完善工程。

构建现代交通体系。紧紧围绕把经开区建设成豫北地区重要的物流中心任务,加快建设S101王助至范县杨集经开区段改造项目、S304濮鹤线濮阳县界至王助段升级改造工程、S219濮封线濮阳王助至滑县交界段升级改造工程。完善产业集聚区内部路网结构,规划建设主干道形成“七横七纵”的网络结构,布局建设次干道,东西向次干道包括濮华路、桃园路、建设西路、纬一路和纬二路;南北向次干道包括濮兴路、濮昌路、濮盛路、濮丰路、濮源路、经一路、经二路、经三路、顺河路、创远路、创达路、创慧路、太行路和创通路。加强农村道路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完成王助镇北工业区路网建设项目,胡村乡地方道路建设项目、新习镇地方道路建设项目、马辛庄万亩桃花园都市休闲农业旅游道路项目和农村公路养护提升项目。

完善城区交通系统。重点布局建设一批市政道路,打通“断头路”,疏通“梗阻路”,加快次支道路建设,分流主要干道压力,提高路网容量和运行效率。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建成“多层次、一体化、多元化”的公交体系,优化公交线网,提高公交覆盖率。加强公交站牌与交通换乘场站建设,实现公共交通出行“零换乘”。推进公共停车场建设,按照配建为主、公共为辅、占道停车为补充的原则,推进配建停车场建设。推进绿色交通建设,积极构建以人为本的城市慢行系统,依托旅游景点、步行街区和公共绿地,打造集旅游、休闲、健身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步行系统,丰富居民出行方式。

第二节建设现代能源保障体系

坚持内节外引能源方针,推动能源系统集成优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逐步形成“多能”并举、适度超前、布局合理、科学发展的现代能源保障体系。

完善能源输配体系。依托经开区交通区位优势,构建与周边省市互联互通的能源战略通道,推动能源输入输出多元化、多极化,优化能源供给应急储备机制,实现开放格局下的能源安全。依托晋豫鲁铁路煤炭物流通道和地下油气管道,鼓励企业走出去整合煤炭资源,推进市煤炭储运中心、濮阳石化能源物流仓储基地建设。加快推进天然气利用工程,实施管道天然气“镇镇通”,倡导企业、居民优先使用天然气,逐步形成安全可靠、稳定高效的燃气供应体系。开工建设国电扩建2×5万千瓦机组项目、新习镇110KV变电站建设项目,加紧推进实施主网架加强和变电扩容工程、产业集聚区和城网建设工程、农网升级改造工程、电网智能化工程,建设安全稳定便捷高效的现代化电网。加快发展智能电网和智慧能源系统,加快完善电动汽车充电服务体系。

大力发展新能源。着力优化能源结构和布局,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生物质能、风电、太阳能光电和积极开发光热利用。实施先进生物质能示范基地建设和可再生能源发展提速工程,围绕农作物秸秆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加快以农作物秸秆和木质素为原料生产乙醇技术研发,支持发展燃料乙醇、生物质致密成型燃料和生物制氢等生物能源产业,积极探索以能源植物为原料的生物柴油规模化生产。

第三节建设信息网络体系

把握信息化加速向互联网化、移动化、智慧化演进的发展趋势,推动互联网和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努力把经开区建设成为全面感知、泛在互联、高度智能的智慧城区。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制定智慧经开区总体规划和年度行动计划,运用新一代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地理空间信息等技术,全力推进网络化基础设施建设,超前布局物联网。打造“无线经开区”,在濮阳市全域率先实现公共WIFI全覆盖,分区域分阶段打造无缝WIFI,实现全区范围内随时随地可接入宽带网络,并利用无线网络为居民提供包括预防保健、远程监护、医疗救治、药品配送、健体养生在内的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健康保障服务。

提升信息化服务水平。积极构建经开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和应用体系,强化公共信息服务、电子政务服务、化工品电子商务服务、化工物流平台服务、创业企业云办公平台服务。联合国内信息产业领军企业,采用PPP模式,加快推进智慧平安、智慧交通、智慧水务、智慧管网、智慧城市、智慧电网、智慧商圈、智慧社区、智能建筑等建设,提升经开区管理和公共服务智能化水平。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大力推进园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产业集聚区管理服务公共云平台。

实施智慧政府工程。大力推进政府信息系统和公共数据互联开放共享工程,建设政务大数据中心,组织优势云技术企业合力打造政务云、医疗云、教育云、交通云等示范样板工程,推进公共信息资源的社会化开发利用。建立以市民和企业为中心的政务公开服务平台体系,提供线下线上智能化、平台式服务,逐步实现惠企惠民政策标准化、清单化,实现主要事项一个部门、一个平台、一个页面网上办理,实现数据及政务服务信息向公众主动推送功能。推动公共数据与社会商业数据的汇聚整合,推进国土、房管、交通、公安、人口计生、市政、园林、城管、环保、水利、地震、民政、档案等领域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开发各类便民应用,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第四节建设水利支撑系统

突出海绵城市建设,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水资源管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构建复合型、多功能的现代化水利网络体系。

实施重点水利工程。加快引黄入冀补淀工程建设,濮上河竣工通水进程,全面完成南水北调濮阳支线工程。推进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完成一批抗旱应急水源、提排站、经开区灌排河道综合治理和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完善供水管网,坚持加大再生水、易涝区治理和雨水推广使用力度,构建安全可靠的供水系统。完善取水许可制度,建立和完善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相结合的用水管理制度,进一步推进水价形成机制和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继续实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沟渠清淤工程,抓好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和小型水利设施排查整修。巩固提升农村安全饮用水工程,全面解决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加强水资源调蓄和配置工程建设,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等优质水资源,将城市排水、污水处理和中水资源化纳入水务统一管理,形成原水、自来水、排水、污水、中水的一体化管理,实现城乡水资源统一管理、统一配置。

推进城市生态水系建设。立足濮阳城市河湖水系统一规划,加快经开区水系生态修复和景观美化,构建“四湖四河”城市生态水系,重点推动濮水河、濮上河、濮清南干渠、顺城河等河流河道提升、改造、延伸、新建及顺河扩水造景,推进濮上园、皇甫、中原路等人工湖水面营造、景观绿化,实现城区蓄水、调节环境用水、打造水域景观多重功效。谋划推进乡镇生态文明体系建设,在水资源条件好的村落打造一批水美乡村。


专栏6 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项目

综合交通体系。主要包括:濮阳市西客运站项目;高速公路内联外通工程;干线公路升级改造工程;乡村通畅工程和产业集聚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工程;S101王助至范县杨集经开区段改造项目;S304濮鹤线濮阳县界至王助段升级改造工程;S219濮封线濮阳王助至滑县交界段升级改造工程;X016新习镇政府至姚庄段升级改造工程;新习镇中心镇市政道路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Y001金牛庄至店当西段升级改造工程;Y014县道X016至杜寨段升级改造工程;开州路北延项目;石化路(华安路-濮瑞路)段拓宽改造项目;农村公路养护提升项目;胡村乡地方道路建设项目;马辛庄万亩桃花园都市休闲农业旅游道路项目等。

能源支撑体系。主要包括:市煤炭储运中心建设项目;濮阳石化能源物流仓储基地建设项目;主网架加强和变电扩容工程;产业集聚区和城网建设工程;农网升级改造工程;先进生物质能示范基地建设和可再生能源发展提速工程;濮阳市大型沼气能源集中供气示范工程;风力资源开发和风力发电厂建设项目等。

信息网络体系。智慧城市产业园项目;“金农”工程和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工程;爱网特商城项目;濮阳电子商务产业园项目;云书网电子商务项目等。依托濮阳市智慧扶贫工作,利用农信通集团先进的技术优势,打造聚电商、物流、展示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

水利支撑体系。主要包括:农村饮水工程;引黄入冀补淀工程;新习镇污水处理厂建设项目;王助镇污水处理厂建设项目;皇甫湖项目;经开区灌排河道综合治理项目;高效节水灌溉项目;易涝区治理项目;抗旱应急水源、提排站建设项目;农业科技园区调蓄水系建设项目;王助镇滨水生态观光走廊项目等。

第三章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

坚定文化自信,用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抓住河南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重大机遇,充分发挥区域杂技文化、龙文化等资源优势,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

第一节全面提升公民文明素质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思想道德和社会诚信建设,弘扬传统美德和时代新风,全面提高公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行为实践、制度保障,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坚定信念,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利用道德讲堂、文明学校、农村文化书屋、文化大院等阵地倡导孝老爱亲。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文化环境。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弘扬兼容并蓄、刚柔相济、革故鼎新、生生不息的中原文化,弘扬愚公移山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弘扬濮阳“三李”精神,进一步提升经开区人民精神风貌。深入开展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单位、文明校园、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健全社会舆情引导机制,提升网上舆论引导水平,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第二节丰富文化产品和服务

推进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整合杂技资源,提升产业层次,加大对《水秀》等重点文化产业项目的扶持力度,打造集杂技培训、杂技演艺、杂技出口、杂技研发、道具制作、旅游休闲于一体的国际杂技文化产业园。协调推进杂技文化、龙文化、红色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资源开发,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园区和集聚区。加快构建覆盖城乡、实用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主城区和王助、新习、胡村乡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力度,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公共文化领域,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加大对王助、新习、胡村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扶持政策,积极引导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和区域独特文化资源结合,丰富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

第三节建设人文城区

加快建设人文经开区,强化文化传承与创新,挖掘杂技文化、龙文化、红色文化、国家非物质遗产等文化资源,抓好品牌文化项目和文化景观打造,营造城市文化氛围。加强城市文脉保护,在推动城市建设中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民族文化风格和传统文化风貌,把城区建设成为历史底蕴厚重、时代特色鲜明的人文魅力空间。在功能扩展区建设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加强与原有城区自然人文特征相协调。将现代工程技术与文化传承充分结合,保护修缮城区传统老街区、城郊特色田园景观,探索织补城市、微改造等新模式,留住城市历史记忆,建设更有文化内涵、更具独特品格、更富人文魅力的人文城区。

第四篇建设生态宜居新家园

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坚定不移地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大力实施生态立区战略,以生态水系和绿色廊道建设为重点,以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为突破口,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美丽新家园。

第一章强化环境污染防治

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强化排污者主体责任,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推进以大气、水和土壤为重点的污染综合治理,加快推动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建设,有效改善环境质量。

第一节实施蓝天工程

强化多种污染物协同控制,重点推进化工、造纸、食品等工业企业脱硫脱硝除尘和挥发性有机污染物达标治理、城市扬尘烟尘污染综合防治、中小燃煤锅炉拆改、加油站油罐车油气回收整治、烟花爆竹禁燃禁放等。大力提升城市燃气化率,加强道路、施工等扬尘监管,严格控制重点行业跑冒滴漏。健全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推动与周边地区污染协同治理,进一步加强大气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系统建设,逐步形成空气质量监测网络,确保空气质量明显改善。

第二节实施碧水工程

坚持流域统筹、水陆结合,推进水污染防治,改善水环境质量。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结合城镇开发、旧城改造、市政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快实施“渗、滞、蓄、净、用、排”相结合的雨洪水控制与利用工程,降低硬覆盖率,提升地面蓄水、渗水和涵养水源能力。重点实施城市河流清洁行动计划,优先保护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加强地表水、地下水污染协同控制和系统管理,全面消除城市河流黑臭水体,确保地下水质量考核点位水质级别保持稳定。到2020年,区辖河流环境流量基本得到保障,力争全区水环境质量总体改善,水生态系统功能初步恢复。

第三节实施乡村清洁工程

加强重大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加快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确保全区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持续改善乡村环境面貌。推进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以及畜禽养殖、土壤、辐射和重金属污染防治,发展清洁种植和清洁养殖,确保农村环境明显改善。重点推进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畜禽养殖污染防治,逐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质量。

第四节强化环境风险防控

加强环境风险全过程管理,建立完备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完善监测装备配置,重点污染源实现在线监测,增设空气质量、河流断面等自动监测点,推动环境风险源调查和污染隐患排查整治常态化,完善环境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防止环境污染事件发生。强化地方政府环境治理责任,切实落实环境质量目标责任制和评价考核机制。培育增强企业环境治理意识,建立完善企业环境信用记录和违法排污黑名单制度,强化企业污染物排放自行监测和环境信息公开。畅通公众参与环境治理渠道,建立环境决策民意调查制,大力推进环境监督的公众参与,建立环境保护特约检查员制度和环境保护监督员制度。


专栏7污染防治重点项目

蓝天工程。濮阳市大型沼气能源集中供气示范工程、空气自动监控站点建设、大气污染防治工程、燃煤锅炉改造提升工程等。

碧水工程。引黄入冀补淀工程(开发区段)、开发区灌排河道综合治理项目、开发区皇甫湖项目、抗旱应急水源和提排站建设、农业科技园区调蓄水系建设、第二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建、村镇污水处理厂等。

乡村清洁工程。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沼气工程、村镇饮水工程、新习镇“猪-沼-菜”污水处理厂项目建设工程、城中村改造、垃圾收集工程。

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民生水利工程、城镇饮用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项目、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濮水河沿岸整改提高项目、河流整治项目、第三濮清南干渠治理工程等。

环境风险防控工程。开发区危废集中处置中心项目、医疗废物处理中心、工业区大气监测预警系统等。

第二章促进资源节约循环利用

坚持节约优先,积极实行供需双向调节、差别化管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节能减排降碳,有效推进清洁生产,强化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倡导绿色低碳生活理念。

第一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依托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建设,重点围绕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和循环经济改造,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减量化优先,以提高资源产出效率为目标,加快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壮大循环经济规模。抓好资源开发、资源消耗、废弃物产生、再生资源利用和社会消费等关键环节,实施循环经济重点工程,重点打造化工、农业和再生资源领域循环产业链,引导产业链上中下游无缝衔接。按照循环经济要求,规划、建设和改造产业集聚区,加强土地集约利用、能量梯级利用、资源综合利用、废水循环利用和污染物集中处理,构建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

第二节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推进节能减排降碳。实施工业节能综合改造、建筑节能、低碳交通、公共机构节能、重大节能技术装备产业化示范、节能产品惠民、节能服务体系建设、节能能力建设等重点节能工程。推广先进节能技术、设备和产品。落实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制度,加强节能监察执法能力建设,健全节能统计监测考核体系,强化节能目标责任考核。

强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加强土地开发管理,促进土地合理高效利用。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健全土地整治机制,构建节约集约用地机制,健全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考核制度,强化监督管理机制。建立健全低效用地再开发激励约束机制,推进城乡存量建设用地挖潜利用和高效配置。推广应用节地技术和模式,加大节地技术和节地模式的配套政策支持力度,形成节约集约用地的激励机制。

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强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优化水资源配置。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推进水资源梯级利用和循环利用。强化行业节水,全面提高工业、农业、建筑工程、园林绿化等重点领域节水水平,推广节水灌溉技术、节水型设备和器具,扩大再生水应用范围,建设节水型社会。

有效推进清洁生产。依据“增效、降耗、节能、减污”的清洁生产目标,重点围绕化工、装备、食品等产业,建成一批绿色工厂,探索建立符合开发区实际的清洁生产模式。加大以清洁生产为主要内容的技术改造力度,引导企业优先选用资源利用率高以及污染物产生量小的清洁生产技术、工艺和设备。

第三节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积极倡导节约资源、健康文明的生活模式和消费模式,推进城市绿色低碳化发展。推广政府绿色采购,鼓励使用绿色电力、能效标识产品、节能节水认证产品、环境标志产品和绿色、有机标志食品,减少过度包装和一次性用品使用,引导全社会消费行为。开展绿色学校、绿色医院、绿色商场、绿色交通、绿色社区、绿色家庭等创建活动,强化自然、环保、节约的绿色消费观念,培养和树立绿色消费文化理念与绿色消费需求。引导公众优先采用公共交通、步行和骑自行车出行方式。


专栏8 资源集约节约循环利用重点工程

全民节能行动。推动节能技术、产品、服务进企业、进家庭。对化工等高耗能产业实施能效赶超计划,支持重点企业开展能效综合提升示范,组织实施绿色照明、节能技术产业化示范等工程。

全民节水行动。开展节水型社会综合示范,加快农业、工业、城镇节水改造,组织实施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园区节水改造项目、再生水利用项目等。

建设用地节约集约。推广应用节地技术和节地模式,促进空置楼宇、厂房等存量资源再利用,盘活农村闲置建设用地,开展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调查评价。

循环经济。推动园区开展循环化改造,在化工、林板林纸等重点行业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链,实施静脉产业园项目、建筑垃圾再生能源项目、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开发区原料线路优化(气化岛)项目,开发区湿地及中水回用建设项目,开发区污泥集中处理中心建设项目等。


第三章加快生态系统建设

依照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秉承“生态、自然”建设理念,坚持生产、生活、生态共融,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到2020年,全区林木覆盖率达到30%以上,森林蓄积量达到25万立方米。

第一节优化生态功能布局

根据我区生态、地形和水系框架,加快构建“四湖四河”生态格局,构建全域生态保育体系,打造多层次、网络化、功能复合的生态系统,全面提升各类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依托“四湖四河”开展新一轮绿化美化行动,实施廊道绿化、农田林网等林业重点工程建设。

第二节实施生态修复工程

坚持人工修复和自然修复相结合,实现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加强自然保护区、水源涵养区、湿地等生态脆弱区域的保护修复与综合治理。加强全域河流生态保护,实施河道生态用水补给工程。加大典型生态系统、物种、基因和景观多样性保护力度。创新生态修复工程建设机制,发展生态志愿者队伍,培养全民生态价值观,充分调动全社会保护、修复生态的积极性。

第三节实施生态产业培育工程

坚持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充分利用生态建设所具有的生态、经济双重功能,发挥区域生态资源和农业资源优势,积极推进生态林业、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生态文化等产业发展,扩大生态产品供给。

第四节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坚持源头严控、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积极创新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构建独立的生态环境监管执法体制,探索建立资源环境生态红线制度和预警机制。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的特许经营制度和特许保护制度,建立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和问责制度,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参与评估制度。


专栏9生态保护重点项目

绿化美化行动。廊道绿化和环城林系建设、郊野公园建设、农田林网建设、苗木花卉建设、经济林建设、城镇和农村绿化、产业集聚区绿化、校园绿化、重大有害生物防控体系工程、低质低效林改造、中幼林抚育、速生林基地更新与抚育工程等。

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易涝区治理项目等。

生态农业培育工程。农业示范田建设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高标准粮田建设项目、胡村乡莲藕种植项目、防洪抗旱工程、土地整理项目等。

生态工业建设工程。积极推进企业清洁生产、龙丰热电提标项目、新兴创业园项目建设等。

生态旅游。濮上园森林公园建设项目、绿色庄园文化生态园项目、绿色旅游景点项目、第三濮清南湿地公园建设项目。


第五篇拓展开放合作新空间

抓住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倡议、推动国际产能合作与外贸转型升级的历史机遇,以国家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为平台,坚持“域外即外”,采用“请进来”和“走出去”双向互动方式,建立健全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打造内陆开放高地。

第一章 持续推进开放招商

充分发挥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优势,积极对接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经济圈、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等重点区域,创新招商方式,完善招商平台,推动招商引资向高端化提升。力争到2020年,引进、实施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00个以上,总投资600亿元以上。

第一节 创新招商方式

推动“招商引资”向“选商选资”转变、“政策招商”向“产业招商”转变,提高招商的针对性,探索与国内外知名中介机构建立招商引资战略联盟,重点推行区域性定向招商、龙头企业带动集群化招商等模式,推动集群式引进、产业链接式转移。瞄准国际产业转移的新趋势,充分发挥区位、资源、产业等优势,重点围绕化工新材料、电子信息、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文化旅游、设施农业等优势领域,引入一批基地型、龙头型项目,带动相关产业链落地,实现产业集群引资的新突破。

第二节 完善招商平台

积极参与国家、省、市组织的重大招商活动,围绕区域产业优势,改造提升和培育一批区域性招商平台。大力引入专业化产业园区运营商,积极推动本地企业与域外龙头企业共建产业园区,积极探索以PPP模式建设产业园区,培育高层次招商引资新平台。加强与发达地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区等品牌园区的战略合作,构建长效对接机制,共建合作产业园区。深化与国企的战略合作,继续加强与中石油、中海油、中机集团、华电集团、河南投资集团、省国控公司、河南能化等央企、省企开展战略合作,实施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加速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着力抓一批全局性、战略性重大产业项目。

第二章 扩大对外贸易

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优化外贸结构,加快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外贸竞争新优势。

第一节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稳定传统优势产品出口,鼓励和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自主营销网络的产品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效益产品出口,提升外贸质量和效益。提高外资利用水平,率先探索推广自贸区可复制改革事项,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加快对外开放平台建设,推进保税物流中心(B型)和保税仓库建设,积极创建省级跨境电子商务示范园区,建立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平台,支持企业以并购投资、证券投资、绿地投资、联合投资等方式参与全球资源配置和产业分工合作。构建国际化营商环境,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外商投资管理服务体制,进一步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争取设立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和开展自由贸易园区试点,率先推广自由贸易实验区可复制的改革试点经验。

第二节 培育壮大外贸型企业

发挥国家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综合优势,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支持优势企业积极利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以及系列双多边合作基金等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强化对“走出去”企业的融资服务、政策支持、人才服务,支持化工、装备等领域优势企业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共建境外产业集聚区。大力发展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确定一批重点主体支持项目,实行“一企一策”的个性化服务。加快培育发展新业态,鼓励企业利用网上贸易、电子商务等现代贸易方式,积极畅通出路,拓展国际市场。

第三章 拓展区域合作

按照“参与区域合作、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升级、强化经济辐射”的总体思路,提升对内开放合作水平。

第一节 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机遇,发挥与京津冀地区产业互补、地缘相近、人文相亲的优势,积极承接北京、天津产业与研发中心转移,争取优势企业和研发机构在濮阳建设产业基地和中试基地。探索设立跨区域合作产业园区,重点在化工新材料、信息服务、物流、科技服务、文化旅游等领域,与北京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高新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地优势企业加强品牌、资本、产业联合,谋划和实施一批重大工程和项目。

第二节 打造区域发展共同体

加快构建与周边地区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充满活力的联动发展格局,打造区域发展共同体,实现借力发展、合力发展和跨越发展。发挥交通和区位优势,加强铁路通道对接、高速公路通道对接,为周边地区扩大开放和产业发展提供通道和载体,在基础设施、产业协作、物流衔接、文化旅游、生态保障等方面加强合作,推动区域间优势互补、互利共赢,逐步实现交通同网、信息同享、产业同兴、市场同体、社会同建、环境同治。充分发挥民间商会、行业协会等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组织企业开展各种形式、不同规模的经贸交流和洽谈,搭建区域经贸合作的市场平台。加强与濮阳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华龙区、濮东产业集聚区的产业对接,形成产业错位联动发展格局。

第六篇塑造和谐社会新典范

围绕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坚持建机制、保基本、补短板、兜底线、促公平,率先打赢脱贫攻坚战,构建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民生保障体系,织密织牢民生保障网,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着力构建和谐发展新局面。

第一章率先打赢脱贫攻坚战

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基本方略,以改善民生为根本目的,创新扶贫工作机制和模式,凝聚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合力,确保到2017年底,全区贫困人口实现全部提前脱贫。

第一节全力实施精准扶贫

贯彻落实扶贫开发具体要求,切实落实领导责任,切实做到精准扶贫,切实强化社会合力,切实加强基层组织,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措施、超常规的力度,率先打赢脱贫攻坚战。建立贫困户和贫困人口动态管理机制,突出精准扶贫,做到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脱贫成效精准。

第二节强化扶贫保障体系

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健全完善财政扶贫资金稳定增长投入机制,管理好专项扶贫资金,整合使用各级各类扶贫资源,努力提高财政保障能力。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的互补作用,加大金融扶贫政策实施力度,设立扶贫贷款担保基金和风险补偿基金,努力开辟扶贫开发新的资金渠道。

完善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把扶贫开发与加强“双基”建设结合起来,加强村级党组织队伍建设。完善定点扶贫机制,发挥部门职能,充分运用行业资源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完善社会力量参与机制,动员各类企业、社会组织、个人自愿采取包干方式参与扶贫开发,实现社会帮扶资源与精准扶贫的有效对接。完善考核制度,强化脱贫工作责任考核,建立年度脱贫攻坚报告和逐级督查制度,健全贫困户考核、约束、退出机制。

第二章全面发展社会事业

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第一节实施就业创业优先战略

坚持把就业创业工作作为稳增长保态势惠民生的重中之重,多渠道扩大就业容量,实施积极就业创业政策,完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

积极扩大就业容量。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多渠道、多元化开发就业岗位,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容量。发挥管委会投资和重大建设项目对就业的带动作用,增强产业集聚区吸纳就业能力。支持民营企业,尤其是就业容量大、带动作用强的小微企业发展。扶持农民工、大学生以创业带动就业,鼓励劳动者自谋职业和灵活就业,不断扩大就业规模,促进充分就业。

实施积极就业创业政策。加大对就业创业的财政、税收、融资、土地、科技创新等政策扶持力度。统筹做好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返乡农民工、被征地农民、残疾人等重点群体的就业创业工作。加快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重点抓好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培训工作,全面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支持发展众创空间,鼓励创建返乡农民创业园、返乡大学生创业园等。多渠道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形成及时有效帮助困难群体和零就业家庭就业的长效机制。

完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整合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平台,推进公共就业服务标准化、制度化、专业化和信息化。加强基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建设,健全城乡一体化的人力资源市场运行机制。加快构建“众创空间”等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提供“一站式”、“一条龙”创业服务。完善社会保障卡服务体系建设,健全规章制度和服务规范。加快人社业务信息一体化建设,提升就业创业服务质量和效率。

第二节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优化收入分配格局,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

增加农民收入。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加大强农惠农富农力度。深入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抓好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强化农民工技能培训,加快推进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保障农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努力实现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提高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建立健全资本、知识、技术和管理等由生产要素市场决定的报酬机制,健全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和津贴补贴制度,以非公有制企业为重点,积极稳妥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加大社会保障投入,较大幅度提高居民转移性收入。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逐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加大税收调节力度。落实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同工同酬,在建设领域和其他容易发生欠薪的行业推行工资保证金制度。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明显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持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逐步缩小城乡、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

第三节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加大公共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落实全民参保计划,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积极稳妥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整合。完善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健全多缴多得激励机制。实现职工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建立基本养老金合理调整机制。深化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加强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建设,提高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能力。

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健全完善以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城乡医疗救助为基础,以临时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等一系列专项救助为补充的社会救助体系,实现城乡社会救助全覆盖。完善落实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平均增长不低于10%。加强优抚安置工作,健全灾害突发等临时救助制度。到2020年,基本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救助体系、灾害应急救助体系,人民群众基本生活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积极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更加重视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逐步拓展社会福利保障范围,加快构建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事业发展格局。健全对农村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和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加快推进慈善事业发展,发挥红十字会、慈善会、基金会等公益组织的示范作用,引导社会各方积极参与慈善和公益事业。

第四节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深化教育领域改革,增强教育发展活力,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加强学习型社会建设。

增强教育发展活力。加快推进管办评分离,构建政府、学校、社会良性互动机制,形成“政府管教育、学校办教育、社会评教育”的发展新格局。加快推进“三通两平台”信息化设施建设,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提供多样化义务教育和学前教育服务。

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加大教师培训力度,认真组织实施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名教师和名校长培养工程、国培计划和教师继续教育,促进教师和校长队伍素质提升。完善教师补进长效机制,制订系列优惠措施,持续招聘教师,逐步调整教师结构,引进并留住优秀人才,储备优秀教师资源。加大区财政对师资培训的投入力度,开展多种形式的师资培训工作。

加强学习型社会建设。大力发展各类继续教育与培训,加强社区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广泛开展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推进优质教育资源面向全民终身学习开放共享,基本形成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推进全民阅读,广泛传播阅读理念,培育阅读习惯,营造“人人爱学习、家家读好书”浓厚氛围,建设“书香经开区”。

第五节提高民众健康水平

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完善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体育事业和养老事业发展,不断提高民众健康水平。

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进一步实施出生缺陷干预工程,提高生殖健康、妇幼保健等服务水平,提高人口素质。推进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改革,着力加强便民服务。强化基层基础工作,做好出生人口检测和性别比治理工作。完善各级计划生育服务机构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推进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鼓励社会资本建设医疗机构和康复疗养机构。健全医疗卫生服务网络,补齐专业医疗机构短板,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实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工程。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打造“半小时服务圈”,扩大社区健康服务网络覆盖面。加强卫生技术人员特别是农村医务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培训,积极培养引进医学人才,提高医疗队伍整体素质。

完善公共卫生安全体系。加快公共卫生信息区域共享平台建设,整合全区人口信息、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资源,推进专业信息系统互联互通,促进智慧医疗建设。加强公共卫生应急能力建设,构建重大传染病疫情发现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与医疗救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与决策机制,不断提高城乡健康安全保障能力。

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小型多样、就近就便”的原则,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步伐,加强体育实施建设,大力发展群众体育,深入实施全民健身运动。推动农村体育、社区体育、职工体育、学校体育、老年人体育发展齐头并进,促进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协调发展。


专栏10社会事业与民生工程重点项目

教育。开发区二中塑胶运动场项目;开发区台臣中学教学楼项目;开发区实验学校分校建设项目;利用现有资源,引进社会资本,谋划建设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各一所;卫河北路中小学新建项目;裴王合小学新建项目;赵娄拐小学新建项目;马辛庄小学异地新建项目。

医疗保健。开发区综合医院建设项目;濮阳市第五人民医院肿瘤诊疗中心建设项目;与河南省人民医院、郑大一附院等知名医院对接建设医养结合体项目;开发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项目;开发区妇幼保健综合楼项目;濮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项目;濮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项目;开发区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指导站;濮上办、皇甫办、濮水办计划生育便民服务大厅;胡村乡计生技术服务指导所,医疗康复养老结合体项目。

文化体育。濮阳市新华书店文化综合体项目;文化艺术中心和综合性体育场馆建设项目;韩愈祠、谢台臣故居、丁寨寺抗日地下联络站等文保单位改造提升项目;前铁邱遗址保护项目;胡村乡西王什村中共冀鲁豫边区党委成立纪念馆建设项目;昆吾办安庄村冀南六县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成立纪念馆建设项目;国际化影城建设项目;开发区新华书店建设项目;乡镇、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体育健身活动中心项目;王助镇文化体育广场建设项目;新习镇文化体育广场建设项目。

社会保障。区级民政信息比对中心项目。


第三章大力加强社会治理

不断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加强社区管理现代化,预防和化解各类社会矛盾,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切实提高企业安全生产水平,营造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第一节创新社会治理方式

健全社会治理体系,全面推进网格化管理,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的精细化、现代化和高效能,健全基层民主科学决策机制、矛盾调解化解机制、基层便民服务机制、党风政风监督检查机制,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不断增强基层自治功能,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公益性事业,逐步降低社会管理成本。加快培育社会管理人才队伍,加强志愿服务队伍建设。加强社区管理现代化,积极推进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拓展社区网格化管理服务,增强社区服务功能,促进政府治理、社会调节和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加快实现社区减负增能,大力压缩各种会议、台账、材料、报表,进一步规范面向社区的各类检查评比和创建达标活动;推行社区公共服务事项准入制度和社区志愿者注册登记制度,设立社区综治服务站,大力培育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社区社会组织。

第二节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

建立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心理干预、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及时化解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最大限度预防和减少群体性事件发生。完善公共决策社会公示、公众听证、专家咨询论证及基层民意调查制度,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完善基层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建立各级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工作平台,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建立第三方参与矛盾纠纷调解机制。创新群众工作方法,完善信访工作责任制和考核评价体系。依法妥善处置各类群体性事件。

第三节 加强民主法治建设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拓展人民当家作主的实现途径,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扩大基层民主,完善村民自治、城市居民自治和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健全信访制度,加强信访联席会议制度建设。强化依法治区,大力开展宪法教育,切实保障宪法实施,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加快法治政府建设,加大法治宣传教育力度,建设法治社会,树立法治信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第四节切实提高安全生产水平

加强危险化学品、油气管线、特种设备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监管工作,建设化工行业安全生产监控中心,打造应急信息管理平台。联网建设涵盖高危化工企业生产、装卸、仓储等环节的信息化实时监测平台。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法规、监管机构、技术装备、宣教培训、应急救援、信息管理、资金投入、奖惩考核等八大支撑体系,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探索建立安全生产激励约束机制、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和企业安全诚信机制,实施安全生产区域综合防控。

第七篇全面加强纲要实施保障

保障规划纲要有效实施,要在党的坚强有力领导下,更好履行政府职责,举全区之力,集全民之智,确保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第一章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完善党委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期分析经济形势、研究重大方针政策的工作机制,健全决策咨询机制。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在持续抓好基层组织建设的同时,着力推进“两新”组织党建工作,不断提升新建数量与覆盖率。以党的建设为保障,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与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促进全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作用,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全面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民族、宗教、侨务等政策,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作用,最大限度凝聚全社会共识和力量,推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第二章强化要素保障

土地保障。探索构建和完善城乡一体化土地市场,加强规划管理、政策引导,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严格按照规划确定的发展格局和结构调整目标配置土地资源,强化集约节约利用,通过盘活存量、土地复垦、向上争取等措施保障科学发展用地需求。加强土地开发利用动态监管,探索建立存量建设用地二次开发机制。

资金保障。加大上级资金争取力度,积极探索地方债发行,加强财政资金向民生领域和企业基本服务方面的倾斜。深化银企服务,重点加强小微型企业信贷支持,大力发展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制定和完善市场“负面清单”。深入探索公私合作模式(PPP),积极参与新型城镇化发展基金、产业发展基金等省市发展基金,尝试在优势领域设立产业投资基金。

人才保障。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人才发展保障体系和行政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加快发展人力资源市场,积极用信息化手段改造提升人才服务,加强劳动者权益保护。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加强产业人才需求预测,完善各类人才信息库,构建人才水平评价制度和信息发布平台。

资源环境保障。加快结构调整,推进节能减排,促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深入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增强资源环境支撑能力,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为新产业、新项目发展腾出空间。

第三章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第一节加强考核评估

强化责任考核。合理分解规划内容,科学确定阶段性目标任务、时间节点,按照规划要求进行年度考核和中期评估,进一步加强责任考核,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位、落实到人、落实到事。

明确任务分工。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区人大工委等联合组成考核组,对规划的约束性指标、主要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和重大项目的建设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统计局、经济发展局要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健全发展规划指标体系的评价和统计制度,确保统计数据的权威、准确和及时。充分发挥行政监察、组织人事、统计审计等部门的监督作用。建立和完善社会参与机制,积极鼓励各社会主体和公众参与规划制定,依法对规划制定和执行情况进行信息公开,接受社会各界监督。

健全考评机制。完善激励机制,强化考评结果运用,以规划实施成效作为绩效考核和干部任用的重要依据。开发区各相关部门要加强本规划实施情况的监测、跟踪分析,及时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建立规划各项任务落实情况督促检查和第三方评价机制,完善统计监测、绩效评估、动态调整和监督考核机制。适时对目标任务进行必要调整。

第二节 优化发展环境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落实“三严三实”要求,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强化责任追究。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持不懈纠正“四风”,积极践行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坚持整治和纠正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坚持有腐必反、有贪必清,巩固反腐败成果。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为开发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政治生态。

优化招商助商环境。建立项目全程跟踪服务机制,对重点项目实行专人分包、台账管理、进度督查和责任追究。全面落实企业“安静生产日”和涉企收费、检查备案审批等制度,认真落实联审联批、代办领办等制度和措施。

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始终保持对各类刑事犯罪的高压态势。坚持落实预约接访、带案下访、及时劝访、主动回访、打击闹访“五访机制”,着力畅通信访渠道、化解信访积案,解决群众诉求,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改善市场生态环境。严厉查处和打击制假售假、无证经营、商业欺诈等违法行为,维护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诚信体系,建立多部门参与的失信惩戒、守信激励机制。严厉打击强揽工程、干扰施工等不法行为。

第三节  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

本规划提出的预期性指标和产业发展、结构调整、自主创新等任务,主要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实现。加强规划的宣传工作,增强公众对规划的认识和了解,激发全区人民主人翁意识,让更多群众通过法定程序和渠道参与规划的实施和监督,在全社会形成共同参与规划实施和依规划办事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汇聚人民群众的力量和智慧,形成全区人民群策群力、共建共享的生动局面。

分享到
Baidu
sogou